動脈網專訪 | 落地數百家醫療機構,中德澳如何實現病區全方位智慧升級?
“看病貴、看病難”是醫療行業亙古不變的難題。
當下隨著城鎮化、老齡化等時代變遷,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新醫改的實施,醫療體系正面臨醫院運營、服務質量提升、區域互聯互通等挑戰。
自2015年起,《智慧醫院綜合評價指標(2015版)》、《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等政策相繼出臺,確定了基礎設施、智慧患者、智慧醫療、智慧護理、智慧醫技、智慧管理、智慧后勤、智慧保障、智慧科研、智慧教學等智慧醫院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推動醫院進行智慧化升級。醫院就此開啟了以提高其服務能力和生存競爭能力的智慧醫院建設新篇章。
隨著國家關于醫療信息化測評類政策逐年增多,智慧護理的價值亦逐漸凸顯。在相關政策中,醫療護理管理位列醫院智慧管理分級評估項目首條。對于醫院而言,護理不僅是落實智慧醫院的關鍵,也是智慧醫院評級中尤為重要的環節。
不過,院內智慧護理發展卻相對薄弱。許多醫院仍采取落后的紙質辦公,導致醫護工作者被繁重的重復工作壓得連軸轉,人為疏忽而產生的護理差錯、患者住院期間常產生的不便與焦慮,以及醫患之間矛盾激化的情況時有發生。由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重塑患者空間,進一步重塑患者就醫體驗則是核心。
若加大對這一部分的優化升級,不僅可以幫助醫院“拿分”,還能夠切實提高護理質量,可謂一舉兩得。
為解決這一問題,電子病歷、臨床質控平臺、護理交互系統、IPTV直播系統、移動查房系統、叫號系統、互聯網醫院等相繼誕生,諸多醫療IT創新企業涌現。廣東德澳智慧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德澳”)便是其中之一。
圍繞醫、護、患,
打造軟、硬件一體化產品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ICU,患者全身插滿管子,監護儀的報警聲此起彼伏,熾烈的燈光晝夜長明,家屬卻也只能守在ICU外等待的場景。在我看來,醫院就是人生悲歡離合的縮影。
除此之外,我還在過程中發現許多患者或其家屬在就醫時需跑上跑下繳費、做檢查、打印檢驗報告結果、醫保結算等等。以及,由于醫院科室部門多,信息不互通,患者需要到處排隊咨詢,并經受嚴重的心力損耗的場景。正是由此,我們才熱切希望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去解決這些真實存在的問題,讓看病就醫從‘煩心’變成‘舒心’。”中德澳董事長王洪平先生回憶到。
提高工作效率,是醫院、醫護人員、患者、患者家屬四方當前最迫切的需求。隨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不斷滲透,醫院對利用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的接受度明顯提升。AI 影像輔助診斷、PDA、線上視頻通話等數字化應用,可以有效幫助醫護人員提高工作效率、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提高醫院整體運營效率、確保患者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以中德澳智慧護理交互系統為例,數據顯示,在某醫院使用后,其護理交班時間縮短54%,同時,護士用于輸液管理、健康教育、費用通知及護理信息謄寫與核對耗時明顯降低2/3;在問卷調查中顯示,護士工作壓力及職場疲勞得分顯著低于前的常規護理,對患者而言,升級為智慧護理后,患者知識知曉率、護理滿意度也有顯著提升。
深圳市薩米國際醫療中心
談論到智慧醫療行業王洪平感嘆道:“對于智慧病房行業,企業以及醫療界普遍認為門檻較低。行業內常出現項目間惡意競爭、項目難以落地,或者項目落地了但無法驗收的情況。無論如何都將為企業和醫療單位帶來巨大損失。但智慧病房作為智慧醫院建設過程中的一部分,仍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需要有專業的人,在專業的領域,做專業的事。這也是德澳人在智慧醫療領域一直以來的行事標準。”
據悉,中德澳董事長王洪平先生早已深耕醫療器械行業多年,出于對醫療場景痛點的深入洞察,中德澳自創立就定下了以智慧病房自主研發為核心,將臨床需求與技術開發實現緊密結合的戰略方向,集結了來自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領域的資深開發工程師組建研發團隊,擁有醫院HIS等管理系統與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發雙重經驗。
目前,中德澳已實現病區全局的智能化、平臺化和專科化,產品體系實現了護士站、醫生辦公室、病房、走廊四大場景的多空間互聯應用。所有產品基于統一平臺(消息平臺、即時通訊平臺、物聯網平臺、運營平臺)進行交互,不僅采取微服務架構部署的方式,且支持第三方系統接入。同時,產品滿足醫院個性化設計需求,以方便后續迭代升級。服務范圍已覆蓋全國各大區域,為包括深圳市薩米國際醫療中心、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深圳市龍崗區骨科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內的超100+各類型醫療機構提供產品與技術服務。
中德澳智慧病房整體解決方案
“中德澳進駐醫療行業最關注的便是患者診療過程服務能否得到保障,診療質量和行為能否實現高效監管與追溯,能否為醫、護、患、提供一個多維度、高效率、高質量的溝通平臺,以及給決策者提供多方位智能決策手段。”王洪平強調道。
機會已至,
智慧病房未來可期
如今,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已跨入“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新醫療服務時代,為民眾提供舒適的就醫服務已成為大勢。
隨著5G技術的應用、智能技術的不斷開發,以及人們對更好的醫療服務的追求,智慧醫院行業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醫院場景也將隨醫療機構智能化轉型的浪潮,蛻變成全新的模樣。與此同時,地區之間醫療服務水平差距也將逐步縮小,智慧醫院的拓展足跡將覆蓋至各大類型的醫療場所。醫療將不僅僅局限于院內,還將向外衍生出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家庭醫生等需求,市場空間將變得更為廣闊。
明確的需求下,政策同樣也展現出了對智慧醫療發展的明顯推力。從健康中國到十四五規劃,智慧醫療產業政策體系趨于完善。近五年來,大量醫療產業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強調了信息化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醫療產業的重要支撐作用,智慧醫療迎來政策密集期。
談到規劃,王洪平表示:“未來,我們將不斷深挖護理業務線的多重需求,將智能化病房建設做到極致,拓展至病區物流、醫療大數據、以及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醫療產品。”